黎诗欣,2014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,在校认真学习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。目前就职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。广东省援鄂医疗一队队员,于2020年除夕夜出发支援武汉。
除夕之夜,逆行跨年
2020年1月24日,深夜。
这一天是大年三十,中国人传统的除夕佳节。在万家团圆的灯火中,一架包机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,义无反顾逆行飞向新冠疫情的“暴风眼”——湖北武汉。飞机上坐着我和我的队友,我们是广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。
那是我搭过最安静的一趟航班,除了乘务员的播报外,没有人说话,除了发动机的轰鸣,客舱里一片寂静。偶尔还能听到一两声的啜泣。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,虽然主动请战,但面对来势汹汹的不明疫情依然不免心中忐忑。大家都沉默地看着舷窗外漆黑的夜空,直到降落武汉。
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的同事及领导为我们的驰援之旅送行
飞机降落武汉,已是凌晨两点。绵绵细雨配着骤降的温度,让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。经过适当的休整适应,国家卫计委专家为我们讲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情况。感控专家反复的防护培训,每个人务必做到进病房前,必须练习穿脱防护服十次以上。我从2015年开始就在广东省人民参加埃博拉的防控培训,从那时开始就练习过无数遍的穿脱防护服。但是在练习时,我仍然不敢掉以轻心,不断反复确认细节。
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控专家马晓军主任为我们演示穿脱防护服
当天,我们确认了我们的支援医院是武汉市汉口医院。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,我们内心又是一沉。汉口医院与华南海鲜市场相距不足4公里,是武汉市第一批定点收治新冠病人的医院,也是最先受到疫情冲击的医院之一。尽管已经做过一些心理准备,但是汉口医院的情况还是让我震惊。医疗垃圾一包包堆在医院大门,门急诊病人非常多,病房与洁净区只用三层木板隔开,木板上甚至还有洞。医院、病区大门打开,穿着防护服的医护、病人、家属随意进出,医院里面基本上都是污染区。
“ 哪有什么英雄, 只是一群普通人拼死而战。”
我们共同改良的居家版“三分钟三分区”
汉口医院的医护们已经处于极度疲乏的状态,呼吸科的医生已经全部累倒,病房由一名眼科医生和消化科医生苦苦支撑。护士们精神与劳力极度疲倦,80张病床,只有6名护士能够上班。
尽管已经做过一些心理准备,第一次进入病房时的情况还是让我大吃一惊:“超载”的病房、来路不明的病毒,没有特效药、没有疫苗、也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,甚至连基础的氧气也都无法保证供应。一切都在摸索医疗队迅速开启战斗模式:“任务艰巨,责任重大!
“没有条件,我们就创造条件”
汉口医院是一家二甲康复医院,前身是武汉市汉口铁路医院。在这个院区建立时候,它绝不可能预料到,在二十多年后的2020年,它会遇上一场高传染性、高致病性的呼吸系统传染病。当汉口医院被定为武汉市首批新冠肺炎收治医院时,病人如潮水般涌进了这家医院。在我们到达的时候,这家医院、甚至是整个武汉市医疗系统,都处于非常紧张的边缘。
在我们第一次进入汉口医院时,病人的喘息声此起彼伏,本院的护士快速穿梭其中,为患者接补液。在和她们交接的过程中, 我们才知道,她们已经连续上了一个多月的班,在我们接手病房后,他们还会另开一个病房,继续收治新冠的病人。
面对种种问题,我们没有后退,也不能后退。广东省人民医院护理组组长李杰迅速带领我们理顺护理工作流程。病房没有后勤,我们自己清理垃圾、搞卫生、发放饭菜。汉口医院的管理层也迅速动了起来,亲自上阵当后勤。
没有氧气,广东医疗队指挥部联系上级调来氧气筒,后方发来制氧机确保氧供。我们每日都要推着这些只比我矮一些、却比我重很多(200 斤一个)的大胖子穿梭在病房之中。用氧高峰时期,我们一个班需要搬动 8000 斤到1吨重量的氧气筒。防护用品不足,全国、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商会纷纷寄来防护用品。我们从防护物资的困境慢慢走了出来。
氧气瓶需要用扳手拧开(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用扳手)
“缩着脖子工作四小时”
在武汉,我每天的工作时间是4小时——这是医用防护服的安全使用时间,听起来好像很轻松,实际上工作强度超乎想象。首先,病人数量多、病情复杂,需要随时监护;而且,穿上沉重、闷热的防护服,人必须保持一种微微缩着脖子的姿势,因为一旦挺直身子撑开防护服,就会有暴露的风险。
上厕所也是大问题。疫情初期防护物资十分紧张,每人每天只能分到1套防护服,不可能为了上厕所这种“小事”而浪费掉,所以很多医护人员选择穿纸尿裤。我也试过,但最终因为“太不习惯”而放弃,于是就尽量少喝水,避免因生理问题带来的麻烦。
事实上,身体上的不便还在其次,更大的冲击来自内心,看到那些重症病人在艰难挣扎,作为医务人员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,唯有加倍努力,配合医生摸索治疗方案。
我们采取六班轮班制,有时凌晨4点下班,也有时凌晨4点去上班,穿上防护服穿梭在病房里,守护在病人身边。 一班下来,我经常汗湿全身,脸上烙下深深的压痕。有时几天都不会褪去,我们之间就互相打气。第二天又精神抖擞、带着必胜的决心进舱工作,期待疫情早日过去的那一天。
“请不要叫我英雄”
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新冠疫情中,奋战在武汉前线的医护人员无疑是最受关 注的一个群体,被人们称为“最美逆行者”“白衣天使”“英雄” …… 面对这些外界给予的崇高敬意,我一直都十分不安。
我一直认为,我所做的事真的是微乎其微,除了我们医务工作者之外,其实还有无数人在背后支持着整个武汉,支持着整个湖北。随队的、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记者进入红区记录下疫情的点点滴滴、遗憾与希望。我一直坚信,那些封城期间依然坚持工作的警察与社区人员,那些在全球各地向国内捐赠物资的人们,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把物资送到医护人员手中的志愿者,甚至那些响应政府号召、忍着不便宅家隔离的每一个普通人,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而我也只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一员。
我无悔选择了护理事业,也希望,以后能在护理工作中走得更高、更远。
摄影师(镜中人) 为我们小组入仓前留下合照